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逐字稿

zhuzigao 2025-02-07 10:02:14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0

同学们,“二战” 之后,奥斯维辛就成了西方人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有人说,在文革之后中国人的人性自觉走向了一个高峰;而从奥斯维辛之后,西方人的人性自觉也掀开了它更加深沉而厚重的一页。最先受到战火侵袭的波兰人写到: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我的故乡,有奥斯维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森塔尔的脚步到奥斯维辛去看一看。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和我交流一下你初读课文的感受。请一位学生回答。

生:震撼,残忍,恐怖。

但是通过阅读,我想问大家的是:本文的作者难道没有把血腥的残酷的事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其实这涉及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写作角度又叫叙述视角,是指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视角不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和侧重点也就不同。作者在本篇通讯报道中也借用了文学的写作视角,他想用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呈现新闻,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发现这个崭新的视角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7 - 15 段,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找到的视角。

(一)视角一

生:是从参观者的视角来写的,他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的过程。

师:好的,我们找到这个视角之后,看看作者笔下的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你来说,哦,你说的很具体,参观者参观了:毒气室 —— 焚尸炉 —— 女牢房 —— 试验室 —— 照片长廊 —— 地下室。请大家说说在这些地方参观者看到了什么? 请挑要点说一说。

生: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二者对比鲜明,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 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师:还有谁要说一说?

哦,你找的是这句话:相当于我们宿舍两张单人高低床,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是多么拥挤不堪啊。一个 “塞” 字更说明纳粹没有把囚犯当人看,是毫无人性的。 同学们分析了文章的第一视角,并明确作者用这个视角的目的是想借用参观者的视角来展示更加客观真实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再现了战争的恐怖,更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也传达出了作者对纳粹罪行的痛恨。

师: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了参观者这样一个视角来给我们呈现奥斯维辛。聪明的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注意到在这些参观者中有一双特别冷峻的眼睛,他在参观者之中却又与众不同,你们能告诉我他是谁吗?

师:是的,作者(记者),作者有双重身份,既是参观者又是报道者。他在观察者参观者的一举一动,请问大家作者观察到参观者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有哪些?请找一找,说一说。

第 7 段,参观者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这些罪恶之地联系起来的时候,步履就不由得慢了下来。说明他们不仅仅把那些已经死去的囚徒同这些地方联系起来,他们还把活着的人甚至是来到这里的自己和这些地方联系起来,产生了极大的内心震撼,步履才会慢下来。

师:你的联想能力很丰富,值得表扬。把 “人” 同这些地点联系起来,你认为与这些罪恶之地联系起来的不仅仅是那些已死的囚徒了,这个 “人” 还可能是参观者自己,作者观察到他们已经慢慢走进历史之中,来体会曾经的残酷场景了。 个体属于人类,人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别人遭受的罪可能就是自己要遭受的,想到这里,参观者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被罪恶的历史长矛刺痛了内心。 而作者犀利的目光一下子看透了一切。

师:还有谁看到了作者的视角所在吗?

生:第 9 段,作者看到刚开始茫然的参观者,但当参观者知道这些地方是用来毒死和烧掉死囚的地方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作者用他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了参观者神情和动作的变化,甚至连参观者内心的恐惧都表现出来了。

师:当参观者用心去体味和感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的时候,作者不仅随着他们感悟那段历史,他还感悟着参观者的内心。他置身事外,却又沉浸其中,用他睿智的目光直抵参观者的心灵。

师:同学们,在老师反复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感知到参观者和作者这两个视角之外,我隐隐觉得还有一些隐秘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在注视什么呢?他们又在想什么呢?请大家帮我找到这些注视的眼睛。

学生: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生找出句子)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采用死者与生者对视的极不符合常理的视角来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人类正常的逻辑思维,这个对视已不仅仅是死者对生者的注视,它还是苦难对欢乐的注视,战争对和平的注视,历史对当下的注视。它是死者对生者良知和灵魂的拷问。

师:在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的前提下,作者只能走上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地去俯瞰反省那段无法过去的残酷,他的新闻必须是深度报道,他要报道事实,更要萃取真相,提供价值认识,他在用思想的 “眼睛” 带我们参观奥斯维辛。如果说参观者的参观是视角的第一层,那么作者对参观者反应的观察则是第二层,而死去的囚徒与参观者的对视则是视角的第三层。最终这三层视角就构成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全体而共同的人类视角。

师:奥斯维辛这个曾经可怖的小镇,如果说作者刚开始来到这里,内心还不能接受曾经的人间地狱现在却如此美好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他在最后一段已经暗含着:只要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所以作者在文中以层层推进的的视角来警醒人们反思自己: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