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逐字稿

zhuzigao 2025-02-07 10:02:21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0

一、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还是优秀的书法家和诗人。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他以 “沁园春” 作词牌名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一起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情怀。(板书:题目、 作者)

二、指导朗读

老师先为大家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 PPT,这首词写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好,那么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写的词的感情基调会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注意利用好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同学们读得很不错,有几个字的音再注意一下:寥廓,峥嵘。老师还注意到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对这首词的停顿和节奏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上阙,注意老师在节奏和情感上的把握。

同学们听完老师的范读,说说你们对这首词的整体感受。

请你,嗯,这首词写得豪迈雄浑、抒发了豪情壮志。嗯,你把握得很到位。 那么同学们,就再把这首词读一读,注意词的节奏,读出豪迈雄浑之感。

三、赏析文本

同学们读得很到位。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来说,很好,“寒秋” 二字表明诗人独立的时间,对不对?“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独立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呀,我们明白诗人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流去。

那他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首词,圈画出这些物象。

请你来说,试着按着诗中的顺序来,嗯,诗人看到了万山、层林、江水、百舸、鹰、鱼这些物象。那么在毛泽东眼中,这些景物是怎样的?“万山红遍”,一眼望去,万山是红色的,为什么?因为 “层林尽染”,这是指山上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万山热烈如火,那么漫江呢?嗯。“碧透” 二字写出江水澄澈如碧,江上还有船在争着向前行驶。雄鹰搏击长空,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动,万物展现出的是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这些包含作者感情的物象在诗歌中叫做意象。从 “万山红遍” 到 “万类霜天竞自由” 是由 “看” 字作为领词引领,而看的物象我们可以概括为 (板书;锦绣江山)

小结过渡:同学们,诗人为了表现这幅锦绣江山,毛泽东在语言锤炼上可谓千锤百炼、字字珠玑。

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你们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呢?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老师给个小提示: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而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明确:遍、染、争、击、翔)

请你来说,嗯。你觉得 “万山红遍” 的 “遍” 用得好,你还从这首词的词义来分析,分析得很不错。“万山红遍” 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 “遍” 字写出了红之广阔。嗯,那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

(嗯,会不会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啊,因为这时候革命形势正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还有同学想来品鉴一下诗歌的用词艺术吗?

请你来说,嗯,你还联系了别的诗句,知识储备很丰富。这位同学为我们分析了 “层林尽染” 的 “染” 字的妙处。这个 “染” 是指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古人早就用了 “染” 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的名句。一个 “染” 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好,同学们思考,能否把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换为 “鹰飞长空,鱼游浅底”?大家异口同声说不能,为什么呢?

明确:不能。“击” 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的雄姿,而 “游” 字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飞” 和 “游” 就没有这种效果。可见毛泽东在遣词造句上的技艺多么高超。

小结过渡:那么这些精美的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秋景图,给人怎样的总体感觉呢?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 总是与 “悲”“愁” 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秋第一人宋玉在他的《九辩》中叹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还有杜甫在《登高》中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等等。但是在这首词中,秋虽然给人 “寒” 的感觉,但却是一派 “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词人人生态度、胸襟、性格、志向有关。对。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的乐观性格。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所以他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就显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了疑问?(板书问) 诗人问了什么?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含义是什么?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嗯,你还联系了时代背景分析,很不错。

这里的 “怅” 不是失意,是怅惘。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 “怅”。诗人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那么 “主沉浮”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当时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主沉浮” 实质是词人对历史的思索,对革命领导权的思考。表达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借景抒情,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那究竟是谁主沉浮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 现在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