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在他的千古绝唱《赤壁赋》中是怎样用景语表情达意的呢?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中,我们可通过赏析水月意象,体悟作者的心境。
三、品析鉴赏
课文中写了怎样的 “水月” 景象?
现实中的 “水月”—— 水月之景
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色澄澈而空明,苍茫而朦胧,如人间仙境。
情:“乐”。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历史中的 “水月”—— 水月之情
第三段是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景:悲凉苍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情:悲观失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理:人生苦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段通过 “客曰”,由眼前的 “江水”“明月” 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 “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 “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慨,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是抒情。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
自身与历史人物的对比。
人生须臾与宇宙无穷的对比。
愿望与现实的对比。
在对比中让我们读懂了此时的苏轼。由水月开始,以水月结束,目的却无关水月,显然是借水月议论人生失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
哲理中的 “水月”—— 水月之理
第四、五段,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 从 “变” 与 “不变” 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 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 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仍然扣住水和月下笔,以回答客的名义,紧接着作者展开了哲理般的议论。议论中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但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才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是啊,坎坷的经历,艰难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 “江上之清风” 和 “山间之明月” 当中享受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山风月由此最终成为作者精神寄托的处所,成为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苏轼的 “变与不变” 论彻底征服了客,于是 “客喜而笑”,并同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全文最后归结到思想超脱之乐中,又呼应了开头的水中 “泛舟”“月出” 等文字,在结构上达到了首尾照应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
现实中的水月 —— 宁静、柔和之美 —— 畅游赤壁 (实)
历史中的水月 —— 沧桑、悲凉之意 —— 凭吊古人 (虚)
哲理中的水月 —— 乐观、旷达之感 —— 体悟人生 (虚)
水月意象的人生启示
苏轼不仅能辩证地看待水月变化,同样也能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挫折和磨难,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样的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时,不妨学习苏轼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这些困难,相信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
-
上一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逐字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