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1 号考生,我要试讲的题目是《师说》。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诫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但是魏晋以来,社会上却力行耻学于师的风气,这引起了文人韩愈的不满,于是作了《师说》一文,鲜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师说》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字词、句子之间的停顿,并且认准、读准你认为难认、难写的生字词,同位之间互相多听读几遍。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翻译出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一会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停顿)这位同学举手了,你有什么疑问吗?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句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 这个词是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翻译为:用来…… 的,句子中还有个通假字,对,“受”,通 “授”,传授的意思,这句话是个什么句型呀?嗯,是个判断句,那么在老师的帮助下,你尝试着看看能不能翻译出来了?很好,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人。明白了吧?好,请坐。
解决完了字词,我们再来分析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答案,是哪句话?我们一起说。对,同学们都很聪明,就是这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什么意思?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那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加以论证的呢?这位靠窗的男同学,你来说。哦!首先,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紧接着便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然后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从这句话中读出来,韩愈主张只要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分析得很好,请坐。那么接下来,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析分析,来,请讲!嗯,很好,你发现了作者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来给大家具体地分析分析,哦,你找到了两组对比,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之间的对比,还有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间的对比,很好,请坐。同位,你在皱着眉头,是有话要说吗?哦,你觉着还有一组对比,是爱其子 —— 于其身之间对于从师态度的对比,找得很仔细,请坐。作者就是通过三组对比,来展现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具体是怎样社会风气呀?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展现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我们来研读一下这三组对比,看看作者在论述中,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来,前排的这位女同学,哦,你找了这么几句 “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什么语气?对,疑问的语气,还有哪句?哦,对于其身的态度是:“未见其明也”,你从中读出来了作者批评的态度,很好,那么对士大夫之族,作者是怎么评判的?“其可怪也欤!” 这是种怎样的语气啊?对,强硬的,批评态度更加怎么样?对,更加强烈,有了责备的意思,对吧,很好,请坐。我们看,作者对耻学于师这样的社会风气,在批评中是步步加深的,尤其到了士大夫之族,作者批评的态度尤为明显,学习课文,少不了读,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部分,仔细揣摩下作者的态度变化。
同学们,除了对比论证,文中还有哪些论证方法?对,以历史名人为例,正面引用论证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道理,最后,点明了作文的原因,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我们说,对文章最好的欣赏就是把它背下来,请同学们课后背《师说》这篇课文。下课!
-
上一篇
高中语文《劝学》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