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6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离骚》。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屈原大家都认识,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他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 “风”“骚” 并称,用 “风” 来概括《诗经》,用 “骚” 来概括《楚辞》。
好,了解完屈原和《离骚》,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课文的录音。请同学们在第一遍的时候注意听准字音和句子的节奏。第二遍的时候,请跟着轻声读。第三遍请大声地朗读。
朗读完课文,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的内容,梳理课文的思路。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到七节作者是在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那八到十三节呢?
八到十三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了解完课文的大意,现在让我们一同细读文本。
好,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到七节的内容。
在第一节中诗人叹息、掩涕,为什么呢?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原来诗人是因为 “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的生活很艰难。这两句承上启下,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诗人形象。
那当屈原遭遇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都找到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也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屈原在这儿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高、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 “虽九死其犹未悔” 和同出自于《离骚》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感觉屈原是怎样一个人?
嗯,真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好,我们接着来理解课文。文中这样一句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给我们回答一下。这几句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言、自觉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识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感情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即理想和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然后又更加坚定地做出了选择。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重复一下这句话的翻译。
(原文翻译: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智是可以挫败的吗?)
好,读到这儿大家觉得《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比如说以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的修养,佩戴香草比喻保持高洁的节操等。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还有就是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有两个用 “兮” 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如此美妙的诗句,请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反复诵读体悟它的美感。今天的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同学们下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便是我这节课试讲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采薇》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