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这首词,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 1:悲凉。悲愤。
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本词的写作背景呢?
师:两个同学都谈到了 “悲”,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生 3:我觉得这首词是通过几个典型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悲凉之情的。
师:通过意象传情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我们再找一找词中有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那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生 7: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秋,这时辛弃疾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作者登上建康城水门楼上的赏心亭,眺望江北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师:很好,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词的感情基调是 “悲”,悲的原因是 “报国无门”。(板书 “报国无门”)
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生 10:我们组找的是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这句是说他把当年用过的刀剑看了一遍,却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无奈地拍打着栏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的心情,体现了他的郁闷之情。“看”“拍”,“吴钩” 本来是在战场上杀敌的,却只能 “看”,所以心中有一种愁。
师:对,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自己也说过: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但在这里只能是无奈地看一眼。我觉得这个 “拍” 字更能表现出作者不能上场杀敌的无奈。“拍” 是很郁闷、很无奈、很愤怒的一种体现。
师:很好,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 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讲的就是 “炼字” 的妙处。(板书:炼字)
生 14:我们组讨论的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一句。这一句主要是写夕阳将要西沉,孤雁时时哀鸣,传到了赏心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寄托于孤雁和落日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板书:借景抒情)
师:刚才这个同学提到作者把感情寄托在 “落日” 和 “孤雁” 两个意象上,你还能不能想起有关 “落日” 或是 “孤雁” 的诗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师:从这几句诗词我们可以看出,“落日” 和 “断鸿” 自古就是 “思念” 的代名词。什么样的意境呢?落日的余辉映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生 20:我们组鉴赏的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一句。这句的意思是,眺望远山,远山很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他把沦陷的领土比作美景,通过比喻,更增添了作者的 “愁” 和 “恨”。(板书:比喻)
好,这位同学点出了这句通过比喻直接表达了作者的 “愁” 和 “恨”,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这句词,一定要重读 “愁” 和 “恨” 这两个字。
师:好,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看哪个组能抓住。
生 22:我们组鉴赏的是下阕的典故。一共用了三个典故,第一个是张翰归隐,第二个是许汜求田问舍,第三个是桓温感叹时光流逝。(板书:用典)
师:运用这三个典故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下阕则用 “休说”“羞见”“可惜”“唤取” 连续引出三个典故,直接表明态度,即现在虽然是秋季,西风已起,但作者不会像张翰一样弃官归隐,此处是反用张翰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运用许汜的典故,诗句中的 “怕应羞见” 也表明了作者对许汜 “天下大乱,忘怀国事,求田问舍”,谋取个人私利的做法是持贬斥态度的,此处也是反用许汜的典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运用桓温的典故,诗句中的 “可惜”“忧愁” 表明作者对桓温北伐途中感慨时间流逝之快的做法持肯定态度,此处正用桓温的典故。
用典故的形式虽然内容丰富但语言却很精炼,也就是说典故的主要作用是 “言简义丰”。
生 26:我们组鉴赏的是最后一句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句的意思是说请什么人来给我擦拭眼泪,只有换取周围的歌女了,这句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无人理解的苦闷和无奈。(板书:直抒胸臆)
师:既然是直抒胸臆,那么感情表达应该是很充分的,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共同读一遍这句词。
师:老师总结一下刚才我们的鉴赏,通过我们分析,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借景抒情、炼字、比喻、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共同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之情。
-
上一篇
高中语文《窦娥冤》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雨巷》逐字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