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面试高中语文的 [X]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登高》。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神秘的季节,它仿佛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令历代文人墨客对之着迷,毛泽东看到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的壮丽,柳永看到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的凄苦。那么,作为诗圣的杜甫,在秋天里又看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登高》这首诗。
在讲解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的作者,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 —— 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5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 “三吏”“三别” 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 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新课教学
朗读与初步感知
师:诗是最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怎么少了一个读字呢?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生:悲!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一齐读一遍这首诗。(师生齐读)在大家的声音中,老师也感受到了悲伤,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精读诗歌,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分别侧重描写什么呢?
生: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师:总结得非常好,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前两联写景的部分。那在首联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一些景物呢?
生:有风、天、猿、渚、砂还有鸟。
师:请坐,找得非常准确。那作者他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生:是通过抓取事物的特征来表明自己的感情的。
师:作者是在夔州登高,峡口更以风大闻名。我们一般说,秋日天高气爽,那这里的风却是急促的,吹到身上是非常寒冷的。我们想象下,此时的作者是一个年迈瘦弱的老人形象,那作者独自站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觉非常孤单,非常渺小。而此时,作者听到了什么?
生:猿啸哀。
师:我们说在古诗中如果碰到了猿,或者是猿的叫声,那么这首诗的基调基本上是悲凉的,哀伤的。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 之声,大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意思。那写完了周边环境,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那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渚呢?
生:青。
师:很好,那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沙呢?
生:白。
师:青和白,这都是很浅的颜色。可以说是冷色调。渚清沙白,他刻画出悲凉的苍凉的画面,黯然无色。我们继续来看。“鸟飞回” 指的是盘旋而飞。那让我们感觉这只鸟在疾风之中广阔的天地之间盘旋,而非让我们感觉这只鸟非常的孤单和无助。那所以通过首联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怎样的呀?唉很好,是非常的孤单,非常的落寞,还很悲凉。所以首联是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描绘景物的。“风急” 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 是视觉所及,“猿啸哀” 是听觉所知;“渚清沙白” 是静,“鸟飞回” 是动;“清” 和 “白” 状物之色,“飞回” 状鸟之态;“天高” 是仰视,“渚清沙白” 是俯视,“鸟飞回” 可谓平视。两句 “风”“天”“猿”“渚”“沙”“鸟” 六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
赏析颔联
师:那我们再继续看颔联。这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传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这句诗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生:好在意蕴丰富,非常好,看到落木萧萧联想到了自己像落叶一样短暂的生命。
师:长江滚滚,我们一般来说是形容时间的无穷无尽。所以说作者将自己短暂的生命和无须无尽的时间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 “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生:落木用得很好,“落木” 更能体现出秋天的萧瑟。从色彩角度看,当我们说 “树叶” 的时候一般是指春夏那种绿色的。但是一说 “落木”,就是黄色、褐色。所以 “落木”,光秃秃之感马上就出来了,叶没了就剩树枝树干了,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 “落木” 更有秋意,更空阔,更有动感,也更有气势。
师:很好,而且从字形上看,“无边落木萧萧下”,落、萧萧,三个草字头,即使不认识字的小孩看见,也觉得是草木摇荡,落叶飘飞。你再看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滚滚,三个三点水,给人以江水滔滔、浩浩荡荡之感。真是充分发挥了汉字字形的优势,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为什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啊?因为它形神兼美啊,不但有神韵,形也美。
生:而且选用 “落木” 一词的还可以在视觉上凸显 “木”,即树木。树木的基本形态是一条或多条竖直向上的垂直线。
师:不错,下句里的 “长江”,在视觉上的基本形态是一条水平线。视觉形态上呈现的就是树木的垂直线和长江的水平线交接的倒 T 型古典式构图。画面显得严谨、庄严、有气势。这样的构图寓于诗句,使得诗句在表达上如虎添翼。
师:同学们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可真棒啊,通过你们的分析啊,老师是身临其境,仿佛和杜甫一起品味到了这萧瑟孤独的秋。
分析颈联和尾联情感
师:分析完首联和颔联的意象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颈联和尾联,看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还是分小组讨论,下面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来讨论交流下各自对后两联的理解,在说的过程中,你要给小组同学说明白,你是从哪儿感受到这样的情感的。好了,大家开始吧。(小组讨论)
师:时间到了,老师抽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小组先来吧。
生:我们认为作者在颈联点出了题眼 —— 悲,还能感受到作者独居客乡的思乡之情和晚年疾病缠身的辛酸。
师:理解得很到位,这是不是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大家想想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人们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愁穷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这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她们如何理解的尾联。
生: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回顾自己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老年疾病缠身,潦倒困苦的一生,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是整首诗的感情喷发点。
师:我觉得同学们理解得不错,那谁来告诉老师,杜甫到底是在恨些什么?
生:国家破败。
师:不错,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表达的自己年华老去,命途坎坷的一个发泄,更多的是想到了国家现在还在动乱之中,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痛恨自己已经不能够再为这个国家和百姓们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了,这也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人之处。我们不得不说,读到上一联的时候,世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杜甫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当起了这天底下沉重的悲,唐朝的诗圣是杜甫,大家都说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那么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诗圣,主要原因就是杜诗之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也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三、巩固提高
师: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分析诗歌的过程,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入手,总结一下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补充)
四、课堂小结
师:好啦,回顾本堂课,我们主要对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情感做了剖析。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读古诗的过程中,要学会抓意象,从意象入手来帮助自己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师:最后老师布置个小作业,有人说《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诗有八层意思。那么大家试着写下自己的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讨论。另外,可以去搜集一下杜甫的其他作品集。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下课。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