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是 X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荷塘月色》。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个题目是两个名词组成的,文章的内容应该写了荷塘和月色两方面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和月色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师:关于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
生:他是一位诗人、学者、是一位散文家。
生: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师:对,他还是一位有骨气的爱国民主战士。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已经下足了功夫,好,我们接下来学习他的这篇美文。
二、新课教学
通读课文与整体感知
师:我们说,好文章,不读不知其妙,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梳理好文章的大致脉络。看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那么,作者都到了哪些地方呢?
生:作者的地点转化是在家中 - 去荷塘 - 荷塘中 - 出荷塘。
师:思路很清晰,请坐。那么作者沿着这样的路径,都看到了哪些美景呢?对,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看出来了,作者主要描写了两方面的景色,一是荷塘,二是月色,我们可以说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下课文中的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用心地感受下景色的优美和文字的优美。读的同时,要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知道这段写的是什么景色了吗?
生:写的是荷塘景色。通过写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几个方面写的。
师:我们也可以概括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
细读课文与赏景品句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呢?现在小组讨论,每一组讨论一个方面,找出这些句子,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生:写荷叶的句子是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 “出水很高” 联想到 “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生:写荷花的句子是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 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 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荷花忽明忽暗地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生:写荷香的句子是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师:很好,“缕缕清香” 与 “渺茫的歌声” 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 “歌声” 同属美好的事物,把 “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生:写荷波的句子是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这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 “有一丝的颤动” 化为 “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生:写荷韵的句子是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师: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 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 “风韵” 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 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经过刚才对文章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景物时的巧妙的手法。文章中有一种修辞 - 通感,我们在之前还没有学习过,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通感修辞就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 “通感”,也叫 “移觉”。我们可以看看文章中的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 “渺茫的歌声” 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同样,第五自然段也有类似通感的句子,同学们自己看书,找出是如何实现通感的。
生: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换为听觉。
师:很好,同学们都理解了通感修辞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尝试写出一个通感的句子。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分析情感表达
师:本文写了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借这些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又是如何抒发该情感的?
生:愉快的感情。
师: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文章表达的感情是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巩固提高
师:我们在品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就像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第四段的内容,学习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分析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月色的,以及得到的一些相应的启示,希望同学们下去多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作业
师: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这篇优美的散文,同学们课下的作业就是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体会其写作特色。
我们这节课就到此结束。下课!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完毕!谢谢!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劝学》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登高》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