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逐字稿

zhuzigao 2024-12-30 10:12:35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0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X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 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 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新课教学

作者与诗词常识介绍

师:我们先来说说苏轼,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人生宦海沉浮。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了,那接下来我们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 “念奴娇” 和 “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标题。

师:没错,“念奴” 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 100 字,有平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 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 指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师:我们再来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宋神宗元丰三年。

师:是的,也就是公元 1080 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朗读与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部千古名篇。先自由朗读,然后集体朗读,等下我找同学来读一下。看大家读得都没有问题了,那我们来跟着音频听读课文。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第一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得很好,其中的 “江” 字,直接用一个 “大” 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认为第三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 “赤壁” 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都有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细细品读一下这篇词。

分析上片词句

师: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生:是的。

师:“水” 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 “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生: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师: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 就是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就是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具体哪里不一样呢?大家分别找找看。

生:“大江” 这里具体化为 “故垒”。

生:“千古” 这里具体化为 “三国”。

生:“风流人物” 这里具体化为 “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 三个字就特意说明 “是人们说”。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 “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 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 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师: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 “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也正是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 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 是从声的角度写的。

师:“惊” 的繁体字是 “驚”,它是 “驚馬” 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师:“卷起千堆雪” 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 “赤壁” 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你能不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生: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师:“穿” 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 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 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师: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生:“江山如画” 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 是对下片写人的开启。

师:这一句是上片写景与下片写人的过渡,上片写了长江,写了赤壁,引出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分析下片词句

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 “公瑾” 换成 “周郎”,能否把 “初嫁” 换成 “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 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 “周郎” 就与前面重复了,“初嫁” 是刚刚出嫁,而 “出嫁” 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如果用 “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师: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就是真的 “错” 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师:“风流人物” 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 “风流人物”,“风流人物” 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 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 “风流人物” 那 “儿女情长” 的一面。

师:关于 “英雄人物” 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 “雄姿英发” 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 “羽扇纶巾” 说的又是 “风流人物” 的哪一面呢?

师:“羽扇纶巾” 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 “风流人物” 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 “风流人物”!大家再想想,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 “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生:不能。毛泽东的词中的 “风流人物” 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师: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 “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 “武” 有余而 “文” 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句呢?

生:侧面描写。用 “樯橹灰飞烟灭” 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谈笑间” 与 “樯橹灰飞烟灭” 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的,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樯橹灰飞烟灭” 由于版本不同,“樯橹” 有的版本作 “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生:“强虏” 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 “灰飞烟灭” 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 “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樯橹” 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 更能够体现曹军的 “水军” 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一样。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苏轼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了比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师:我们来看周瑜跟苏轼的对比。年龄:20 几岁 VS47 岁。生活:幸福美满 VS 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 VS 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 VS 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 VS 功业未成。

师:“故国神游”,“神游者” 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生:“神游者” 可能是苏轼,苏轼从上片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 “神游”,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然而这里的关键是 “故国” 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 “曾经的故土” 讲,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 “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故土。而 “神游” 也就只能是周瑜在 “神游” 了。再者如果 “神游人” 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 “故国” 了,而应写成 “古国”,“古国” 才能是 “旧战场”。而 “故国” 一般应解释成 “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 “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而此地是周瑜的 “故地” 而非苏轼的 “故地”。

师:“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应该理解为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 “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 “多情”。

师:很好,其实还有第二种理解,“多情应笑” 后面应当是逗号,“我” 应当归属下面,形成 “我早生华发”。“多情” 实际是 “多情人”,“多情人” 指的是 “周瑜”。同学们觉得哪种理解更对呢?

生:第二种理解对。

师: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想: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我在怀想他,那么周瑜会笑我。并且 “多情” 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 “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 就是 “多情人” 的意思。如果理解成 “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 “多情”,“多情” 就是动词了,明显不对。苏轼的 “多情” 二字与柳永的 “多情” 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 “多情人” 的意思。

师: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生: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生: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师: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第一种更好些。因为就全诗而言格调比较昂扬向上。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 47 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有感触,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想想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少成。可人家周瑜,仅三十岁,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自己能与周瑜比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 “浪淘尽” 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当然,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三、巩固提高

师:我们都知道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是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如《江城子》,苏轼最典型的婉约诗。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师:课文中多次说到 “赤壁”,那我们就来看一下与课文有关的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生:“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师:“东风” 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生:“东风” 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师: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曲折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生: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课堂小结

师: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五、作业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这篇文章就学完了,课下同学们背诵全诗,预习《归去来兮辞》。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