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等会请同学来分享一下感受。好,视频播放完了,哪位同学来说一下感受?
师∶你的手举得最快,请你来说。
师∶哦,你觉得花木兰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很厉害。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同桌。
师∶嗯,你说花木兰去边关打仗,击败了敌军,是一位巾帼英雄。
师∶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请坐。
师∶是啊,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卫国家,英勇杀敌,她的故事流传千古,为世人所传颂。其实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看看又给我们书写了怎样的报国情。
二、初读
师∶请大家先跟老师一起读题目《从军行》,谁来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你的手举得最快,请你说吧。
师∶哦,你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嗯, 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的。
师∶你真善于学习,大家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结合注释来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请坐吧。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名家范读,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划分好朗读节奏,等会我会请同学来读。
师∶好,播放完了。这位穿蓝色衣服的男同学你来读一读吧。
师∶ 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 ?
师∶嗯,普通话很标准,声音很洪亮,如果能注意一下朗读节奏就更好了。
师∶听老师来范读下这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师∶按这个节奏你再来读一遍吧。、师∶很好,这次读得就有节奏了。请坐。
师∶现在请全班一起齐读这首诗。
三、析读
师∶诗歌读完了,那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 10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稍后请小组代表分享想法。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时候,老师看见有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记下来,这种方式非常好,同学们今后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记忆。
师∶看大家都准备好了,第二组的代表来说说吧。
师∶嗯,你们小组觉得边疆是艰苦孤寂的。从哪两句诗看出来的呢?师∶是这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那你能说说哪个词更能体现出你们说的感受呢 ?
师∶他说是"暗"和"孤城","暗"暗淡无光,让你觉得很厚重和凄苦,"孤城"孤立无援,说明远离人群、家乡。
师∶理解得很不错,老师补充一点,这里"暗"是运用了光线的对比,营造了厚重、凄苦的氛围。
师∶那你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一下通过这两句诗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
师∶他说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暗淡无光了。师∶同学们认同吗 ?
师∶大家都很赞同你的说法,那你从中有何感受呢 ?
师∶哦,除了刚才说的边疆生活的艰苦孤寂,还感受到了战场拼杀的E险。
师∶ 嗯,你还说边疆战士真的很不容易呀。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艰苦孤寂的感觉吧。
师∶人多力量大,第二小组的分享很精彩,请坐。
师∶第三组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跟大家分享了,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
师∶嗯,你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师∶ 能不能具体说说从哪感受到的 ?
师∶是这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吗 ?
师∶嗯,"黄沙"说明了边疆的荒凉、战斗艰苦;"百战"是说战事很频繁。
师∶"穿金甲"呢 ?这个问题好像把你难住了,没关系,小组成员补充。
师∶哦,是指金甲都被磨破磨穿了,说明戍边时间的漫长和敌军的强悍。
师∶你们理解得很透彻,表达也很流畅,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既然边疆荒凉,环境艰苦,战事又频繁,那守边战士是怎么做的呢?
师∶是呀,将士们面对困难,不但没有消磨他们报国壮志的心,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了,还立下了誓言。
师∶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 一起来告诉老师。
师∶没错,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谁再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呢 ?
师∶嗯,你体会到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边想象着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画面,一边大声地读出将士们的决心和气概。
师∶真是气吞山河,你们的决心和气概让老师已经感觉胜利在望了!
四、品读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分享了读完这首歌的感受,大家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师 ∶语文课代表你来说吧。
师∶嗯,不愧是课代表,回答得清晰准确。
师∶她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精神的赞美。
五、小结作业
师∶好了,同学们,不知不觉又快到了下课时间,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呀 ?
师∶嗯,你说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感受到了边疆的艰苦孤寂和将士们的壮志豪情。
师∶还有吗 ?请你,嗯,你理解了诗人对边关战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精神的赞美。看来大家这节课都收获满满,以后继续加油哦。
师∶课下,就请同学们做一名"战地记者",采访一下戍边战士,写出心得,我们下节课交流。师∶好,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