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huzigao人气:0更新:2024-12-30 10:43:09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组 1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赤壁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把目光投向老师的大屏幕,看看你们还记得这些诗词吗。是谁有 “老夫聊发少年狂” 的豪迈,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 的多情,也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洒脱。大家能猜到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大文豪苏轼。苏轼诗、词、赋俱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旷世杰作《赤壁赋》。
中国古代有 “穷而后工” 的说法,指文人处境穷困,诗文就写得好。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那谁能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苏轼写作《赤壁赋》之前都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呢?
生:“乌台诗案”。
师:没错,就是 “乌台诗案”,宋神宗时期,因朝中大臣举报苏轼的诗词涉嫌诽谤新政的内容,因此苏轼被抓进了乌台,关押了近 4 个月的时间,在友人多方营救下才被释放,最终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被贬黄州后,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壁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赤壁赋》也由此诞生。
二、新课教学
朗读与初步感知
师:首先我们跟随名家经典范读,来听一下文章的注音、停顿。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词,遇到疑难的生字词,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同桌之间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听到大家的朗读声渐渐低沉了下来。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我看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请你来读一读。嗯,他读的很流利,节奏把握得也很好,请坐。但是老师要强调几个字:“余音袅袅” 是念 niao,这个字是缭绕的意思。“冯” 虚御风,“冯” 是通假字,通凭借的 “凭”。
师:通过朗读,想必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课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在七月十六的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所悟。
师:再仔细一点的话,就能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夜游赤壁 — 洞萧吹奏 — 主客问答这个过程。那么苏轼在夜游赤壁时心情是怎样的呢?谁来结合原文说说?
生:我从第二段第一行的 “于是饮酒乐甚”,读出了作者的 “乐” 的心情。
师:很好,你抓住了关键词 “乐”,还有吗?
生:“苏子愀然”,“愀然” 指的是容色改变的样子。
生:“托遗响于悲风”,这里的 “悲” 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生:最后一段的 “客喜而笑”,“喜”“笑” 表示高兴的心情。
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各位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更加清晰明了了。全文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总结为 “乐 — 悲 — 喜” 这样一个过程。
分析情感变化原因
师:顺着这样的感情变化,我们先来看看苏轼因何而乐?
生:因赏美景而乐。
师:那究竟是怎样的赤壁美景能让苏轼与友人饮酒乐甚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好一幅优美的赤壁月夜秋景图,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怎能不乐呢!俗话说乐极生悲,客人的悲从何来,他又是如何转悲为喜的呢?下面老师再给大家 10 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等下请小组代表回答。大家讨论得可真激烈,老师都不忍心打断大家了。好,时间到,我看到第四小组的代表率先举手了,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客人的悲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的历史之悲;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人生短暂之悲;是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的理想不可得之悲。
师:你们分析得很准确,很全面,同时语言组织也充满美感,请坐。还有其他小组要继续分享吗?好,请第二组的代表。
生:客人转悲为喜是因为苏轼安慰他。
师:苏轼是怎样安慰他的呢?
生:苏轼用水的奔流不息和月的阴晴圆缺来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的。所以悲和喜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清风明月却是当下能感受到的快乐,从而使客人得到解脱。
师:嗯,你们解读得太精彩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吧!读出这份大彻大悟后的旷达之喜。
三、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情感也很到位,好文章就是这样百读不厌。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这篇文章,请大家在小组内来演一演,想象自己就是苏轼,他在读这篇赋的时候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呢?看看谁演的最好。老师看到同学们演的都很好,仿佛一个个虽然悲愤但是又乐观洒脱的小苏轼,请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是啊,我们应该学习苏轼面对挫折时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学会珍惜当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能笑对困难和挫折。
五、作业
师:同学们当我们遭遇人生的不幸,该如何选择智慧的人生呢,那下课以后就请大家写一篇关于人生态度的文章,要运用抒情化的语言,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