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组的 1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雨霖铃》,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同学们会唱的可以一起跟唱。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嗯,大家都感受到了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吗?(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独特魅力。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词了,那么有同学知道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生:《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 “失意无俚,流连坊曲” 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下。这首词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那关于《雨霖铃》这首词牌名大家又有哪些了解呢?《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新课教学
朗读与初步感知
师:我们说,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学习诗词,怎能少了一个读字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或者跟同桌讨论一下。同学们读得都很入情,对于这首词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要用一种悲伤的语调来读。
师:那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大家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并且与自己刚设想的比较一下,看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一下为什么。
师: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生:情景有钱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 “今宵酒醒” 后的凄凉、怅惘,日后 “良辰好景” 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这首词的主题句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上阕分析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词的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师:“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是写什么?
生:极写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师:非常好,那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生: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
师:是的,这句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我们要能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下阕分析
师:上阕我们基本上都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下阕。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生:意象有酒、柳、风、月。
师:很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 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三、巩固提高
师: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伤离别” 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围绕 “伤别离” 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那么这首词,除了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只是在直抒胸臆吗?这位同学举手了,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嗯,这位同学发现了,下片不仅是抒情,同时也有写景,比如杨柳、晓风、残月等等,这种既写景、又抒情的手法,我们把它叫做情景交融的手法。
通过我们对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有了新的感悟?这首词散发出来的悲凉的气氛,还有柳永因为离别而怀有的无奈、伤痛、思念的感情。好,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种的感悟,再来把这首词读一遍,仔细地揣摩一下作者的离愁别绪。
四、课堂小结
师:学习完了《雨霖铃》,我们再来赏析柳永的《蝶恋花》,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作业
师:我们的课程到这里就快结束了,课下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另外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 “我眼中的柳永” 或 “我所熟知的柳词” 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师:好的,同学们下课。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结束,谢谢!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高三下册《兰亭集序》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高三必修《陈情表》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