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一、导入
同学们,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笔下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明确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文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好,看同学们都读完了,谁来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后排那位男生请你来说,嗯,你概括的既简洁又全面,请坐。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这篇文章按照作者行踪地点的变化,依次描绘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景色。 壮美
三、局部探究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继续思考,各拉丹冬的美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通过热烈的交流讨论,相信大家都有了答案,哪一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
1组代表请你来说,他们小组认为各拉丹东美在它的雄伟险峻上。文章写到:“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他说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生命力。刀削一词更是将雪山陡峭和险峻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还说:文章用“统领”一词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恩,你分析的很透彻,那请你来读一读吧。嗯,你读出了各拉丹冬壮美威严的气势。请坐。
3组代表你还想说,他们组认为各拉丹东美体现在它的悠久神奇上。作者在写冰塔林这部分时,并没有详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让人联想到景物漫长的变化,赞颂了雪山的悠久和神奇。
你们小组对文章体会的可真深刻啊,请坐。年轮,的确让我们感受到各拉丹冬雪山生命的轨迹,请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感受各拉丹东悠久的历史。
5组代表你也想说,他们组认为各拉丹东的美体现在它滋养万物上。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越千山、流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开启了它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旅,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之情。
生命之旅
恩,你们小组对文章体会的可真透彻,请坐。同学们,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滋润着万物生灵,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啊。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再次体会孕育生命的各拉丹东。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文中体现它美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继续品读。
文章除了写各拉丹冬的景色之外,还多次写到作者在高原上的身体反应,甚至觉得“要死了”,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相关信息。
靠窗的同学你来说,他说,作者反复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是从侧面表现各拉丹东的艰险与壮美。这样写,更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更加亲切、真实。
恩,你对文章把握的非常准确,请坐。
四、拓展及作业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到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丽,感受到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那么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这生命之源呢?请同学们对此在小组内交流。嗯,看同学们交流的意犹未尽,课下请以“保护生命之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结束语
同学们,长江之水奔流浩荡、绵延不息,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一起保护长江源,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
上一篇
初中语文《登勃朗峰》逐字稿 -
下一篇
初中语文《关雎 》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