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预习检查:菲薄(fěi bó):微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简单梳理,那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大家重点学习下文章的第五部分。那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五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
你来说,概括得非常精准,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嗯,我听到大家说: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那么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刘和珍君的遇难过程的。
哦,这位同学抓住了刘被枪击的句子。“背部” 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与 “罗网” 相呼应,说明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斜穿心肺” 这一 “斜” 字,隐含了什么信息?师(提示):有一句话叫 “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它的意思是力量强大的弓射出的箭,运行到了最后,它的力量已经微小到不能穿透薄薄的绢。这颗子弹竟然斜穿心肺,说明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也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一种近距离的射杀。更能体现出暗杀者的残忍。
张德群的情况,子弹是从 “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是从上向下斜穿,“从上向下” 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敌人居高临下,二是直接用枪抵着她的肩膀射击,不可能是平射。这也说明了这是一次 “短兵相接” 的冲突,令人痛心的是,一方手握枪支、棍棒,另一方却是赤手空拳的弱女子,这样描述使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在读者眼前真实再现,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进而使革命者的互助友爱和杀人者的凶狠残暴形成对比,也体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哀痛和尊敬,对杀人者的愤怒和憎恨。抓住细节,突显形象,抒发真情。
精读
始终微笑的和珍们瞬间化为了冰冷的尸骸,怎不让人 “出离愤怒”,怎不让人心碎欲裂。当鲁迅先生听说她们遇难的经过时,又有怎么样的感慨,同学们再读读剩下的部分,画出可以体现鲁迅态度的句子。小组探讨。
我看到同学们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惊心动魄的伟大”,还有 “从容”,反映了她们的英勇无畏。而且还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 这句中的 “文明人”,实际说他们是野蛮的。师:对,他们是杀人的刽子手,杀无辜的群众,杀手无寸铁的学生,这种举动实在太野蛮,太卑劣。
“火药”“枪支” 的发明,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却指向了无辜的人类自身,作者用反语,加强了批判力量。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中 “伟绩”“武功” 一词,不是功绩,反而是暴行。这两句运用了 “互文” 的修辞手法。“互” 简而言之就是 “互相”,运用 “互文” 的语句,它们的语意是互相补充完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话:“主人下马客在船。” 并不是说主人刚下马客人已到了船上,而是指主人、客人都下了马,大家上了船。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次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谋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在这里,先生对受害者和杀人者分别是用 “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 来评价的。不过,前者是真正意义的 “伟大”,后者 “伟大的功绩” 实则表现了作者内心一种透彻心骨的愤怒、憎恨。
特别是写刘和珍的三个句子,突出了她的 “始终微笑”,强调了 “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
好,不知不觉同学们已经跟着我学习了一遍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一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一些新的启示和体会?你来说一下,嗯,请坐,讲得非常好。
非常好,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是不是也尽可能地多使用一些细节性的描写…… 当然这是开放式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
最后,哪一位同学愿意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呢?请坐,总结得很全面。他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的第六部分,并且以 “纪念” 为题,写一个段落,在段落中要用到细节描写。好,同学们下课。
-
上一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逐字稿3 -
下一篇
高中语文《小狗包弟》逐字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