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无奈,还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而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却一反传统的离别苦痛,把离别写得柔媚明丽。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去领略他笔下的离别之情。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大概了解。闻一多曾经提出了诗歌 “三美” 的理论,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那么哪位同学来为我们说一下,什么是绘画美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哦,非常准确,请坐,你说绘画美重点体现在诗歌辞藻的选择,要浓丽鲜明,要尽量去表明所描写事物的颜色。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体会一下这首诗的绘画美,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本首诗歌的第 2 节、第 3 节、第 4 节,并且思考一下哪些方面体现了绘画美。
同学们的声音渐渐小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你找到的是第 2 节中的这一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可以为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吗?嗯,你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坐。首先啊,同学们看这句话用的什么手法?对,比喻。他把金柳比喻成美丽的新娘,我们首先来看 “柳” 这个意象,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是代表送别的,从读音上面讲,它与 “留” 同音。中国古代有折柳赠送的习惯,再加上柳树本身又细又长又软,既像是离别时离人的情绪,又像是离别人挥手送别的姿态。这儿把柳树比作新娘,同学们,想一想新娘是不是少女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啊?此刻作者把金柳比作了新娘,是不是说明此刻柳树在作者心中是绝美的景色。这位同学你好像还有补充,你来说,哦你说 “荡漾” 这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呢?嗯,你理解得可真深刻,请坐,同学们想一想,“荡漾” 老师在这儿可以换成 “浮现” 吗?对,不可以。我们想一想 “荡漾”,它表现了一种心情波动的美,表现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大家用 “荡漾” 组一个句子,你来说,哦 “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你理解这个词可真深刻呀。
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分析的是第 3 节。你找到的是这一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非常好,请坐。那么这儿为什么要用 “油油的” 呢?你来为我们解释一下,你理解得非常深刻,请坐。是啊,“油油的” 是不是给人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呢?既从水草的姿态来讲,又从水草的颜色来讲,突出了水草此刻在水中美好轻盈的形态。那么为什么作者在这儿要用 “招摇” 两个字来形容水草呢,“招摇” 二字我们一般说是贬义,比如 “招摇过市”“招摇撞骗”,那么在这儿作者是不是贬义褒用呢?突出了水草的无拘无束,而此刻呢,作者也想化身一条招摇的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
哎,这位同学你好像很有想法,你来说,哦,你找到的是第 4 节中的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你说 “揉碎” 这两个字,让人有画面美的感觉,那么这两个字用得为什么好呢?你能说一下吗?非常准确,请坐。这位同学说啊,“揉碎” 一词呀,实际上说的是天上的彩虹倒映在拜伦潭中,但是因为浮藻而变得斑驳陆离,所以就给人一种破碎的感觉。那么我们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讲一下,表面上说的是彩虹被揉碎,实际上是不是作者的离别有一种梦碎的感觉呢?康桥唤醒了徐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但是离别是残酷的,这种梦是不是一样被现实揉碎了呢?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啊,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康桥夕阳下美好的画面,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可以画出来的一幅画,比如说金柳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以及青荇。这些画面意境鲜明,色彩绚丽,并且诗人通过为它们赋予个性的动词,使得静态化成动态,给人以视觉的冲击。那么同学们,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想象一下,作者在这儿的离别,为什么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合作擦出智慧的火花,我看到同学们讨论得都非常热烈,第一小组代表你来说,哦,你说作者的意象选择得非常新颖,每当我们送别的时候,进入眼睛中的景物非常多,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都写入诗中,而是选取了一些清新脱俗的自然景物,所以使得诗歌,不同于以往的离别诗,非常的清新。
这位同学你来说哦,你说是因为作者饱含了真挚的感情,只有带着真挚的感情去以己之眼观物才能够使得诗歌形象生动,非常好,请坐。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绘画美以及一些写景的技巧。那么下课之后呢,老师想让大家模仿这首诗去写一首离别诗。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雨巷》逐字稿2 -
下一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逐字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