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登高》逐字稿2

zhuzigao 2025-02-06 10:02:26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0

登高望远引发诗情,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九月九日重阳节,本是一个登高祈福的日子,而此时的杜甫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他远离家乡,孤独一人在外漂泊,而此时,他时刻关心的国家正处于战火纷飞之中。登高远望,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他不禁高声吟出这首千古绝唱 ——《登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朗读技巧进行了学习,那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分别侧重描写什么呢?你来说一下。请坐,概括得很好。他说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前两联写景的部分。那在首联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你来说一下。啊,他说有风、天、猿、渚、沙,还有鸟。请坐,找得非常准确。那作者他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哦,你说,是通过抓取事物的特征来表明自己的感情的,可以具体说一下嘛?分析得非常到位。请坐。作者是在夔州登高,峡口更以风大闻名。我们一般说,秋日天高气爽,那这里的风是什么样的,对,急促的,吹到身上是非常寒冷的。这是感受到的风,那么作者又说天高。我们想象下,此时的作者是一个年迈瘦弱的老人形象,那作者独自站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觉怎样?啊,对,非常的孤单,非常渺小。而此时,作者听到了什么?猿啸哀。我们说在古诗中如果碰到了猿,或者是猿的叫声,那么这首诗的基调基本上是什么样的?唉,对,是悲凉的,哀伤的。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高猿长啸” 之声,大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感觉。写完了周边环境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那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渚呢?唉,很好,清。沙呢?白。那青和白,这都是什么样的颜色?呀,对,很浅的颜色,可以说是冷色调。那渚清沙白,呈现出悲凉、苍凉的画面,黯然无色。

鸟飞回。飞回什么意思?呀,对,盘旋而飞。那让我们感觉这只鸟是怎么样的呢?你来分析一下。嗯,请坐。思路是正确的,但说的还不够清楚。你再来说一下。嗯,请坐,讲得就很清楚了。他说这只鸟在疾风之中广阔的天地之间盘旋,让我们感觉这只鸟非常的孤单和无助。那所以通过首联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是怎样的呀?唉,很好,是非常的孤单,非常的落寞,还很悲凉。

这位同学你好像还有补充,你来说。嗯,你可真细腻,请坐。这位同学说,首联是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描绘景物的。

“风急” 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 是视觉所及,“猿啸哀” 是听觉所知;

“渚清沙白” 是静,“鸟飞回” 是动;

“清” 和 “白” 状物之色,“飞回” 状鸟之态;

“天高” 是仰视,“渚清沙白” 是俯视,“鸟飞回” 可谓平视。两句 “风”“天”“猿”“渚”“沙”“鸟” 6 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啊,老师眼前已经好像出现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了。那我们再继续看颔联。这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传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这句诗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三组代表你来说?哦,你说好在意蕴丰富,非常好。他说看到落木萧萧联想到了自己像落叶一样短暂的生命,那长江滚滚,我们一般来说是形容什么呢?时间的无穷无尽。所以说作者将自己短暂的生命和无穷无尽的时间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 “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一组代表,你来说。哦,你说落木用得很好,可以为我们解释下吗?非常深刻,请坐。

他说 “落” 更能体现出秋天的萧瑟。从色彩角度看呢?当我们说 “树叶” 的时候,一般是指春夏那种绿色的。但是一说 “落木” 呢?黄色、褐色。所以 “落木”,光秃秃之感马上就出来了,叶没了就剩树枝树干了,感觉就不一样了。你的同桌好像还有补充,你来说,“落木” 更有秋意,更空阔,更有动感,也更有气势。而且从字形上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你看出什么一致的东西没有?—— 落、萧、萧,三个草字头,即使不认识字的小孩看见,也觉得是草木摇荡,落叶飘飞。你再看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滚、滚,三个三点水,给人以江水滔滔、浩浩荡荡之感。真是充分发挥了汉字字形的优势,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为什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啊?形神兼美啊,不但有神韵,形也美。

三组代表,你来说,嗯,你的角度新颖独特,他说选用 “落木” 一词的好处是视觉上凸显 “木”,即树木。树木的基本形态是一条或多条竖直向上的垂直线。下句里的 “长江”,在视觉上的基本形态是一条水平线。视觉形态上呈现的就是树木的垂直线和长江的水平线交接的倒 T 型古典式构图。画面显得严谨、庄严、有气势。这样的构图寓于诗句,使得诗句在表达上如虎添翼。

同学们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可真棒啊,通过你们的分析啊,老师是身临其境,仿佛和杜甫一起品味到了这萧瑟孤独的秋。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前两联,体会到了杜甫写景的精绝之处。我们在古诗词景物的鉴赏中,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诗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人用笔之妙。

课下请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下联进行鉴赏,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