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说 “木叶”》逐字稿

zhuzigao 2025-02-06 10:02:01 高中语文面试逐字稿 0

师:同学们,有一则校园民谣很有意思,说中学生学语文有 “三怕”,你们知道是哪 “三怕” 吗?

师:这 “三怕” 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这句民谣说出了我们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困惑与苦恼。课前有不少同学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篇《说 “木叶”》,我现在告诉大家,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可以掌握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 比较思维,可以让我们不再怕写作文。

上节课已经分析了 “树叶” 与 “木叶”、“落木” 与 “落叶” 意味的不同,把握 “木” 的艺术特征。在论述的时候,作者用了比较思维。谁可以说说对比较思维的理解?

你说的非常准确。所谓比较思维,就是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的时候,要把此一事物与其他某种有联系的事物作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分出事物的高与低、上与下、好与坏、得与失、正确与谬误等等,或者在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做比较,找出其相同或相异,进而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

比较思维有三种情况。大家看看多媒体。

首先是求异法,即在比较事物不同点的过程中,得出对事物的看法。

现在我们再来看《说 “木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比较思维当中的求异法?

生:第 4 自然段将《答柳恽》中的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与《野田黄雀行》中的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进行比较,得出 “高木” 空阔,“高树” 饱满,“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结论。这里用的就是求异法。

生:5、6 段中比较 “树叶” 与 “木叶” 的差别也运用了求异法。

师:再来看比较思维的第二种情况:求同法。求同法即在评论现实生活的某些事情时,往往找一些为人们易于了解、易于认识的事物作衡量其他事物的参照物,从两者相同、相似因素分析中,来认识、评价所要评论的事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所揭示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同比较法。再如《谈中国诗》,作者也运用了求同法,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内容上寻找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求同法” 最易唤起我们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由此及彼,拓展思维的空间。

现在我们再来看《说 “木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比较思维当中的求同法?

生:第 1 自然段中比较屈原、谢庄、陆厥等人的诗,得出 “木叶” 为人钟爱的结论。第 4 自然段中比较众多诗人用 “木” 的场合,得出都是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的结论。这些都是求同法的运用。

师:再来看比较思维的第三种情况:“同中求异” 与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指的就是在表面相似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所具有的本质差异。如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就是典型的 “同中求异” 的判断:你在某地趟过河之后,当你再次到该地过河时,此时的河流已不是彼时的河。

“异中求同”,就是从表面上有一定差异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本质的一致。如这样一个笑话:两个乡下住茅屋的姑娘在一起想象进入皇宫当皇后的美满生活。一个说,我若当皇后,一定要找两个丫鬟,一个帮我喂猪,一个帮我打草。另一个也说,我若当上了皇后,一定要预备两个罐子,一个装红糖,一个装白糖,想吃红糖有红糖,想吃白糖有白糖。表面看两个姑娘的畅想是不一样的,但在不一样的背后则有相同的意识 —— 她们共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她们相同层次的文化意识。

现在我们再来看《说 “木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同中求异法?

生:“树叶” 与 “木叶”、“高木” 与 “高树”、“落木” 与 “落叶”,这三组意象,概念上差不多,但是它们所暗示的意味却差别很大,这就是同中求异。

小组探讨,求异思维的好处。

比较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的用处很大,我们可以用它来审题、写段、写整篇的文章,也可以用它来阅读《咬文嚼字》《谈中国诗》《孔孟》等这一类的文艺评论和随笔,还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或者运用它来进行科学研究。希望大家今后好好去研究、运用比较思维,我们就不用那么怕作文了。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