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曾国藩在总结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给咸丰的奏章中,用了 “屡战屡败” 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劝其改为 “屡败屡战”,后来咸丰看到后龙颜大悦,最终曾国藩受到嘉奖,势力越来越大,左宗棠也得到了重用。为什么相同的四个字,颠倒了一下位置就会收到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今天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字的妙处,跟随朱光潜老先生一同来 “咬文嚼字” 。
师: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 “咬文嚼字” 有什么新的含义?
你来说,嗯,你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他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我们传统上的咬文嚼字实际上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作者笔下的 “咬文嚼字” 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对,大家都找得很准确,就是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那么 “文学”“文字”“思想情感” 有什么关系?还在这自然段,大家仔细找一找。你来说,嗯,你提取信息的能力可真准确,请坐。他说啊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是啊,其实就是 “文学” 借 “文字” 表现思想情感。也就是说在文学当中,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段:我们在本段中得到了一个观点 —— 文字与思想情感关系密切,我们将此概括为 “文与情”(板书);一种态度 ——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板书)。
师:那么为什么我们要 “咬文嚼字” 呢?咬文嚼字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请同学仔细阅读一下第八段,找一找 “咬文嚼字” 要达到的目的。咱们同学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用笔适当的勾画一下,这样的习惯特别好。你来说,哦,你说它最终的目的是要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板书)。咬文嚼字的第一个办法就是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我们可不可以将其概括为 “创新”(板书);还有就是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我们将其概括为 “合情”,就是文字符合情感(板书)。作者其实就是在这两段当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做到 “文与情” 相合,要 “创新”,秉持 “谨严” 的态度,达到艺术的完美。
那么作者朱光潜是如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的呢?又举了哪些论据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1 - 7 自然段,找出全文共写了哪些实例?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例子就是在第一段和第二段,对 “你这” 还是 “你是” 的这个改动,将其概括为 “郭沫若改字”。第二个实例,是在第三段,是《史记》中 “李广射虎” 这一段文字的改写,我们可以概括为 “王若虚减字”。下一个是在第五段,是韩愈 “推” 改为 “敲”,我们能将其概括为 “贾岛炼字”。下一个是苏东坡,在《惠山烹小龙团》里,他写了两句诗,我们其实可以概括为 “苏轼写诗”。然后是对 “套板反应”。非常好,请坐!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作者举了这么多的实例,都来证明他的观点,那么这些实例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的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句式,字数,字眼,善用联想,避免套版。
-
上一篇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说 “木叶”》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