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以及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这三大名楼的美景,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会到了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之变化;我们也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到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之宏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分析其中的千古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归纳总结出王勃写景的精妙之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主要环节,老师先来朗读一下这句话,请大家在老师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千古名句,它到底名在哪里?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朗读)老师读完了,请大家组织一下答案,待会儿老师来提问。(板书)
第三排穿白色上衣的男生,你来说一下,你认为这句话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名句?(学生回答)哦!你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和谐,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这句话很和谐,说得没错,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素养一定很高。但是,和谐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们在语文课上,必须把抽象的美具体化,才能便于理解。所以,下面老师带领大家逐一分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文章中去分析,《滕王阁序》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是和《岳阳楼记》一样的散文吗?不是,这是一篇骈文。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上的要求,骈文特别强调对仗。我们来看这句话,它符合对仗的要求吗?当然符合了,作者在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名词性短语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上句的 “落霞”“孤鹜” 对下句的 “秋水”“长天”,上下句形成了对仗。不仅如此,上下句又能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 “句中自对”:“落霞” 可对 “孤鹜”,“秋水” 正对 “长天”。对仗非常工整,有着结构上的和谐之美。
除了对仗工整,还有其他的和谐之处吗?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四处景物,来看看景物之间是否和谐。落霞,从哪儿往哪儿落?(从上往下落)那孤鹜,从哪儿往哪儿飞?(从下往上飞)一个从上往下,一个从下往上,和谐不和谐?非常和谐。再看下句,秋水和长天,这两个景象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学生回答)对,秋水在下,长天在上。这一上一下,又是和谐之景。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和谐总结为上下一体。
在此基础上,下一处和谐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来看,上句霞鹜齐飞,是动景还是静景?动景;下句水天一色,是动景还是静景?静景。上句目随景而动,下句心因景而静。一动一静,以动衬静;画面和谐,美不胜收。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总结为动静结合。
以上三处是我们比较容易发现的,除此之外还有些精妙是我们不太容易读出来的,所以老师要来简单地画一下,帮助大家理解更加深刻的内容。首先,请大家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选取的这四处景物是杂乱无章、毫无层次的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画一下就知道了。落霞要怎么画,是一两个点吗?不是,霞是染红了的云,是一片一片、连成线的,要这样来画……(板书)那孤鹜又该怎么画?能像落霞一样画这么长、这么大吗?不能,孤鹜虽然不一定真的只有一只,可能有两三只、四五只,但是相比于落霞,一定很小,只能是一两个点……(板书)所以,落霞和孤鹜的结合是什么和什么的结合?对,是点线结合。在这样的点、线面前,秋水和长天是什么?(板书)是不是更加宏观的面?所以,这句话就实现了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写景极具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层次分明。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些景物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老师的粉笔只有这一个颜色,但是大家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想一想,这四处景物有没有明暗对比?肯定有,如果大家想象不出完整的画面,老师找了一幅图,模拟作者眼中的画面。大家来找一找,哪一处景物最亮?落霞;哪一处景物最暗?孤鹜。图中如此,现实也是这样。作者在这儿(肢体动作),发着光的落霞和天空在这儿,而孤鹜在二者中间。有喜欢摄影的同学吗?孤鹜此时的状态是什么?对,此时它是逆光的,颜色是灰暗的。所以作者所选取的景物不仅美丽,而且对比鲜明。
最后,结合课件图片,大家看一看老师画的图,有没有少了什么内容?作者眼中的秋水仅仅只有水吗?大家都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猴子之所以去水里捞月,是因为水里有月亮的倒影。同样,秋水里也倒映着长天中的落霞和孤鹜。(板书)水里的景是真实的景吗?当然不是,只是天空中景物的倒影。所以,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就是虚景和实景一色。虚是实之影,实是虚之基,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虚实相生。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作者写景的精妙之处。虽然时隔一千多年,我们已经难以再现王勃眼中的美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请大家在课下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课文:可以选择身边之景,比如《铁塔湖序》《大礼堂序》,也可以选择旅游所见、印象深刻之景;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只写一句,字数不限。写完后请分享至我们的班级微信群,供大家交流学习。本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
上一篇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