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6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氓》。
同学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
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这位同学的记忆十分准确,《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多年的诗歌 305 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者《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作《诗经》。
老师想考一下大家,《诗经》里所说的 “六艺” 指的是什么呢?
对了,“风”“雅”“颂” 和 “赋”“比”“兴”。“风” 是国风,指的是民间歌谣;“雅” 是宫廷正乐;“颂” 是祭祀的乐歌舞曲;而这里 “赋”“比”“兴” 则是它的表现手法;“赋” 是直陈其事;“比” 是譬喻;“兴” 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了解完《诗经》之后,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的诵读情感十分饱满,但注意在逗号处稍微短促一些,句号处语音稍微拖长一些,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让我们带着节奏感再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我这首诗说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好,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这位同学概括得十分准确。《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 “氓” 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好,首先我们来看,关于他们恋爱的这一部分内容。
在第一章最后的 “期相别” 中,两人的性情已见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个人的性情。想象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氓”,他的性格是怎样的呢?
急躁、任性。而姑娘呢?
温婉、体贴。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也就预示了两人今后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好,我们回到课文中两个人热恋的这个阶段,当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好,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章的内容。
嗯,在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我们仿佛看见姑娘一会儿泣涕连连,一会儿载笑载言,尽显对男青年的思念以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从这一章节里面,我们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色是怎样的呢?
她非常的纯洁善良,而且痴情和信守诺言。
好,说完婚恋的部分,接下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进入了婚变的阶段。
好,我们首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第三章的内容。同学们读到这儿,大家找到导致 “氓” 变心的真正原因了吗?
对,是结婚后 “氓” 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是那样的痴迷,到现在却是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那我们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
她领悟到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在第二段文段中,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是怨恨的、沉痛的。
看来,还是孔子说的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是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戚戚。从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的哪一方面呢?好,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现在开始讨论。第三组的同学们都找到了,原来她是决然地分手。
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的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的、刚烈的。那这一段用的怎样的写法呢?
用了对比的写法,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做对比。
好,我们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这里就是运用了前面我们提到过的 “赋” 的表现手法,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
好,读到这儿呢,我们已经了解到,这首诗大致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了 “赋”“比”“兴” 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
而男青年的做法呢?理应遭到我们的指责。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作业,除了运用到 “赋”“比” 的手法,那 “兴” 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中有没有呢,请你找出来。今天的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同学们下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便是我这节课试讲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
上一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氓》逐字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