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X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同学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生:《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师:很好,看来之前讲过的东西大家都还记得。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也做过官,但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境已经败落。晋代社会,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家社会地位卑下,陶渊明虽有 “大济苍生” 的宏愿,想在官场有所作为,但却力不从心。他 29 岁出仕为官,曾做祭酒,不久辞官。此后的十二三年,陆续做过参军一类的官。这十几年中,官场的黑暗与污浊让 “质性自然” 的陶渊明感到身心俱疲。确认官场的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格格不入。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他毅然下定决心,辞官归隐!归隐之初,喜不自胜的陶渊明写下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二、新课教学
朗读与句式分析
师:老师先把这篇赋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点断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下面,请同学们朗读全诗并用笔将诗中的四字句画出来。看大家都进行完了,老师想问一下诗中集中运用四字句的是哪里?
生:第二段开头部分。“乃瞻衡宇” 至 “有酒盈樽”。
师:其实,我私下认为,陶渊明这几句写得不够好。全文以六字句为主,显得整齐,加上一段四字句,不协调。所以,老师把这几句修改了一下。同学们看看是陶渊明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瞻自家之衡宇,乃载欣以载奔。僮仆笑以欢迎,稚子盼而候门。三径荒以就芜,松菊傲而犹存。携幼子以入室,喜美酒之盈樽。
师:你认为老师改的这几句与全诗音韵一致,读起来更加和谐。还有同学说陶渊明的这几句诗要表现的是刚到家时的急切与无比激动的心情,四字句读起来更加紧凑,更能表现作者的激动心情。大家认为呢?嗯,你分析得真好!较之于六言,四言确实更显得短促有力。看来采用四言更能贴合当时的情境!下面,请大家再朗读这组四字句,尽量读出作者的欣喜与激动!
分析诗人的快乐之情
师:这组四字句描写的是陶渊明刚刚到家时的欣喜之情。到家之前,哪些诗句写到他内心的快乐?
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小船轻快前进、风把他的衣服吹得飘飘而起。这种情景能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是舒畅的。说得不错。回家之后,陶渊明获得了哪些快乐呢?
生:“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每天喝喝酒,看看院子里的树就觉得很快乐。“怡颜” 说明了陶渊明的心情。
师:这句诗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爱喝酒。其实,陶渊明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五柳先生传》中有记载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所以,亲戚朋友经常买了酒,招呼陶渊明共饮。陶渊明每次必去,期在必醉。我们继续寻找陶渊明的快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谁能来赏析一下这句话。
生:从这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回到家之后,经常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还时不时看看流云,看看鸟儿,心情非常舒畅,说明他回家后是很快乐的。
师: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比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写的是陶渊明与亲戚团聚的快乐和陶醉于诗书的乐趣。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则写出了陶渊明醉心山水的行动,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你说得很好。但对 “亲戚” 这个词的理解有问题,谁来解释一下?
生:“亲戚” 是 “内外亲属” 的意思,包含父母兄弟吗?
生:包含。
师:在现代汉语中还包含吗?
生:不包含。
师:这样的词是古今异义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古今异义词?
生:东道主、非常、婚姻、布衣……
师:在理解古诗文内容的时候,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是要特别注意的。刚才提到陶渊明喜欢读书,在《五柳先生传》里面也有记载,比如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还有哪些诗句能表现陶渊明的快乐?
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师: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在回归田园之后,陶渊明的内心很释然,他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这句诗写的是陶渊明从事农业劳动的快乐。通观全赋,满眼的快乐,老师把陶渊明的快乐总结了一下。渊明之乐:归途之乐,抵家之乐,饮酒之乐,安居之乐,涉园之乐,远望之乐,亲情之乐,抚琴之乐,读书之乐,农耕之乐,游山之乐,涉水之乐,啸歌之乐,赋诗之乐…… 请大家大声朗读,一口气读完!累不累?有时候,获得快乐的过程确实挺累,但累并快乐着,陶渊明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陶渊明用如此多的笔墨一再渲染回归田园的快乐,他的用意是什么?是啊,回归后的快乐越多,表明以前的生活越不快乐。一再渲染田园生活的快乐其实是他对自己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对归隐生活的肯定。
探讨诗句的理解与陶渊明的思想
师:大家的解读很到位。刚才,我们品读了后两段,勾画出了表现陶渊明快乐的诗句。如果将这样的诗句全部删掉,你会发现,剩余的诗句,有一些略显伤感和消极。哪些诗句?
生:“感吾生之行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师:对于这几句诗,后人有不同观点。有人说,此句表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很悲观,并非真快乐。有人说,“遑遑” 表明陶渊明有意再去做官。有人据此论断,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思想消极。你是否同意上述理解?为什么?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自由讨论一下。我们来听听讨论的结果。先分析第一个问题。
师:你觉得这一句就是表明陶渊明很悲观。人在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是不可能不伤感的,对陶渊明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讲更是如此。所以,后人的这种评价是恰当的。谁再说说?
师:你说不同意这种观点。虽然陶渊明感到生命即将结束,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仍然有时间享受山水带来的乐趣。“感吾生之行休” 也可理解为陶渊明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田园,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留恋。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思想消极。
师:是的。“行休” 说明属于他的时间很有限了,正因为时间不多了,才更要抓住每时每刻去享受田园带来的快乐。这句前面的一句 “善万物之得时”,意思是万物年年 “得时”,言外之意是说我现在才 “得时”,今后必须过自己喜爱的生活,人生才更有意义,“行休” 的生命才更有价值。看来,诗句本质上确实并不消极。
师: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遑遑” 写的肯定是回家之后的状态。这个词怎么理解?嗯,就是心神不宁的意思。这也表明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内心并不平静。那么,该怎么认识后人对这句诗的解读?
生:我们小组认为 “遑遑” 表明他在面对做官机会的时候内心有所挣扎,但接着他就质问自己:你还想到哪里去?你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言外之意是告诫自己不要动摇对现在这种生活的选择。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他还想去做官。
师:一个人从一种生活进入另一种生活,内心有波澜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陶渊明在彻底接受新生活之前的自我心理调节。所以,认为他还想去做官是一种肤浅的理解。从实际来看,陶渊明归隐之后,确实还有做官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可最终他都拒绝了。有人觉得陶渊明确实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思想是消极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他的这种选择也是被逼无奈。从他归隐后写的《归园田居》《饮酒》等诗里面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大自然是十分热爱的,钟爱大自然表明他的思想并不消极。“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 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里常被认为是消极的,这不正好说明陶渊明思想消极吗?其实不是的,这里的 “乐夫天命” 表现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知足常乐的思想。单看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在面对自己很难接受的社会环境时,可以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做出自己的选择。
师:陶渊明的 “天命” 就是他的理想,就是他的人生观。他的理想是什么?
生:陶渊明崇尚自然,他要过田园生活,他要过顺应本性的生活。
师:一个人坚守自己的理想,有错吗?再有,“乐夫天命” 中一个 “乐” 字更是表明了陶渊明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态度。所以,这句诗表面上显得消极,实质上却是陶渊明积极的人生选择。通观全诗,以 “乐” 开篇,以 “乐” 结尾,以 “乐” 贯通,“乐” 成为全诗的主旋律、主基调。今天,我们针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结果不一定是定论。但通过探究陶渊明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已经对他了解得更全面,认识得更深刻了。
三、巩固提高
师: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锋。此时的归隐,陶渊明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刻反思,是对人生做出的理性抉择!走出 “尘网”,逃出 “樊笼”,陶渊明在田园落地生根。此后二十多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再没有出仕为官,因为他已经摒弃了假我,找回了自我,活出了真我!!
四、课堂小结
师: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作业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理解也很到位。课程进行到这也就接近尾声了,相信这节课大家都有所收获,给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今天的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同学们下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便是我这节课试讲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氓》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故都的秋》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