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不会研究只会读书”,更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能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看大屏幕!!
相信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好我们请最后排这位男同学,请你来说。嗯,你概括的可真全面,请坐。他说呀,这篇文章针对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提出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并希望让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实验精神】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靠窗的这位同学你来说。这位同学说,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实验精神”。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请坐。是啊,同学们,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三、局部探究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那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通过热烈的交流讨论,相信大家都有了答案,哪一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1组代表,请你来说,他们组认为之所以要提出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他说文章第4、5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他还说,这里的“格”用了双引号,表示否定、讽刺,嘲讽了那些违背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恩,你分析的很透彻,请坐。是啊同学们,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组代表有话要说,请你来说,他们组认为要提出实验精神,这是被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文章第6-12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圣人内心领悟的真理与实地实验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实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有力地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获得新知】
恩,你理解的很深刻,请你来读一下吧,注意读出作者强调的语气。非常好,请坐。是啊同学们,新知的获得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
5组代表你也想说,他说呀,提倡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文章写到(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他说这里“不但”“而且”一组关联词表过渡和递进关系,由实验精神在学术中的重要性推而广之,准确的说明了实验精神在解决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上具有时代意义。
恩,你分析的也很到位,请坐。是啊同学们,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问题”,都需要实验精神。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再次感受作者的谆谆教诲。(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拓展及作业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也懂得了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践行格物致知精神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同学们交流的非常热烈,课下请以“践行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结束语
同学们,纸上得来中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善于发现、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上一篇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逐字稿 -
下一篇
初中语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