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同学们,一滴水不能代表海洋,但它能折射整个太阳;一个桃核装不下宇宙天地,但它能浓缩一个世界。这就是微雕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核舟记》,去感受我国精湛绝伦的民间艺术。
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多读。下面,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举手最快的这位同学,你来读。
好,请坐。 同桌你来点评一下。 明确:他把天启壬戌的“ren”读成le四声。
你听得真仔细,请坐。 同学们,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清节奏、读出韵味。下面,老师来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老师在这三个方面的把握。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好,老师读完了,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一、译:
同学们,文言文不但要多读,还要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词句。有疑问的地方,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同学们交流的差不多了,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靠窗这位同学,你来说。
明确:“又用篆章一”这句话把握不准确。
好,请坐。 同学们,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又用一篆章,意思是: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环顾四周)看来大家没有疑问了,那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整理的重点词句,同学们拿出笔写出现代汉语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看是否都掌握了。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对核舟奇巧的特点进行了细致说明,表现了刻舟者的精湛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局部探究:
同学们,本文开篇就提到了核舟之奇巧,结尾又用“技亦灵怪矣哉”来强调奇巧,那么,它的奇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1组代表,你来说。明确:体现在构思巧妙上。他说: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窗上的字出自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体现了主题;而舟上的人悠然自得,还有船尾横卧一楫,共同渲染了一种愉悦、闲适的气氛,突出了“泛”的主题。
3组代表,你来说。他还说:体现在内容丰富上。文中这样写道:“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他说: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内容之丰富。
你分析的很准确,请坐。 是啊,同学们,这长不盈寸的核舟简直承载了一个世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5组代表,你来说。明确:核舟的奇巧体现在刻画细微上。他说:文中在写苏、黄二人时,用了“阅、执、抚、指”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二人交谈时友好的样子,而对佛印“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的神态描写,则将其超脱世俗、豪放自如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说:一句“珠可历历数也”则可见雕刻的细微程度令人称奇。
你分析的很透彻,你来读一下这部分,注意要重读这几个动词,读出人物怡然自得的样子,很好,请坐。是啊,同学们,这长不盈寸的核舟人物栩栩如生、笔触细若蚊足,这精湛的技艺怎能不令人折服呢。
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作者紧扣奇巧的特点,从动作、神态等多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核舟里的精彩世界,表达了对我国古代匠人精湛技艺的赞叹。这么好的文章,同学们再来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下来。
四、同学们,学习了本文,我们不禁为这精美绝伦的微雕艺术所折服,其实,我国还有很多闻名世界的
民间艺术,你能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民间艺术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同学们交流的意犹未尽,课下就按照大屏幕上的写作要求,以“我熟悉的民间艺术”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同学们,中华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绚烂多姿,希望同学们都能够传承中华文化,让这传统艺术之河川流不息。
-
上一篇
初中语文《关雎 》逐字稿 -
下一篇
初中语文《壶口瀑布》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