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留下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满怀智慧,为民呼号,喊出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他是谁呢?对!就是孟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感悟他的哲学思想。
学习有了目标,就像航海有了方向。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二,反复阅读,品味语言内涵。
三,熟读成诵,感悟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是我们早已养成的良好习惯。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举手的同学这么多呀,我们有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你收集的资料真详细。通过你的介绍,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 “亚圣” 孟子以及《孟子》这本书。谢谢你的分享。
正确朗读文言文,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朗读一下?你的手举得最高,请你来读!你读得真好,声音洪亮,节奏把握准确。还有其他同学吗?大家都想来读啊,那我们男女生比赛读。男生读得抑扬顿挫,女生读得很有韵味,大家读得都很好…
熟悉了课文,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时划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现在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有请二组代表,二组代表说:“舜发于畎亩之中” 的 “发” 不太明白。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们?语文课代表胸有成竹,你来说。对!“发”,是兴起,被任用的意思。那你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没错!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
大家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了。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句子,同学们来翻译一下。
同学们翻译得又快又准确!正所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看来大家在文言字词的积累上都下足了功夫。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呢?请你回答。思维很敏锐,就是这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确了中心论点,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有请讨论最热烈的三组发言。你说课文开头以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古代贤人的事例,那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呢?对!他们都出身卑微,历经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作者用事例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分析得很精彩。
五组不甘落后,请你们来分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曾益其所不能”,你说这里用道理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理解得很到位,请坐。
还有吗?有请一组代表。你说文章第二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然后从国家方面反面论证了安乐无忧的弊害,体现了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没错!正反对比,思维缜密,从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更有说服力。(板书:逸豫可以亡身)
同学们分析得都很精彩,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用了事例、道理、正反等论证方法来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蕴含深刻道理的句子,稍后分享。
你找到这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有什么特点?对!这句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难。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气势齐读课文。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相信大家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了新的见解。
那关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们能想到哪些故事呢?同桌两个交流,稍后分享。
请你回答:你说越王勾践,卧薪藏胆,励精图治,才有了 “三千越甲可吞吴”,体现了生于忧患。
后排的同学请说:你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攻进北京后志得意满,导致失败,体现了死于安乐。
是啊…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人生旅途中,希望同学们也能多读《孟子》,时刻警醒,居安思危,正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文,让我们在朗朗背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
上一篇
初中语文《三峡》逐字稿 -
下一篇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