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3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逍遥游》,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1、导入新课
导语:“诗仙” 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 ——《逍遥游》。
2、整体感知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反复地读,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解决。(略停)看来大家都已经读熟了,请看黑板,这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特别注意。(抟 tuán)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把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才能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现在咱们先来听一段录音,听听朗诵名家是怎样朗读的。(略停)从大家叹服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名家读得很好。学习从模仿开始,咱们模仿着朗诵名家的读法,再来读一读这篇《逍遥游》,注意把握句子的停顿和文章的节奏。(略停)谁想起来读一下,好,你来,恩!读得很有味道,而且节奏把握得也很准确。
翻译文章,读通顺只是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意是更重要的一步。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有问题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也可以问老师。(略停)看大家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很投入,那遇到什么障碍了吗?(略停)2 组的代表,请你说。哦,是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 是环绕而上,“去” 是离开北海,“息” 是停歇。你来翻译吧。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翻译得很好,请坐。
3、重点研讨
文中出现了几个 “笑” 字?各笑什么呀?请你回答。哦,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很准确。你来说,笑的是什么。前两个 “之” 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 “之” 所指对象是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分析得很到位,请坐。
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笑呢?大家可以交流讨论一下。(略停)请你回答。庄子对学鸠、斥鴳、宋荣子都持否定态度,对被 “笑” 的一方鲲鹏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也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部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字,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 “笑” 万物!
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略停)请你回答,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 “有所待”,都没有做到 “逍遥游”。另一方面,是因为庄子要以 “笑” 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给生活在世俗中执迷不悟的人们以当头棒喝!引导他们改变人生观、世界观。
同学们,那真正的逍遥游是什么呀?大家交流讨论一下。(略停)请你回答,是不受外物的限制 —— 无所待。(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2)宋荣子、列子 —— 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3)至人、神人、圣人 —— 无己、无功、无名 —— 逍遥者。分析得很全面,很正确,请坐。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呢?你来说,这位同学说,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于无穷”。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为什么?举手最快的同学,请你回答。只有 “至人、神人、圣人” 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们 “无己、无功、无名”。
古今的名人有类似的思想吗?请你回答,范仲淹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接着说,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再来说,李白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还有苏轼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同学们说得都很准确,非常好。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作者笔下的这只巨大的鲲鹏呢?请你回答。哦,这是一只抓住了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庄子想借它来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是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同学们,咱们再来读一读这篇《逍遥游》,领略庄子的逍遥。
4、总结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再一次启迪了我们的灵魂,这篇《逍遥游》实际上是作者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完毕。
-
上一篇
高中语文《廉蔺列传》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陈情表》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