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质疑
1. 对比回目上下句,发现不同
上句缺少动词,凸显 “风雪” 二字。
2. “风雪” 与本课的联系
“风雪” 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标题中出现的 “风雪” 仅仅是为了交代天气状况吗?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林冲的形象做了梳理,现在老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文中直接描写风雪的句子找出来。
哦,这位同学一共找到了直接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
第一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卷”,狂风卷席着雪扑面迎来,突出了风力大) 。
第二处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我们一般说大雪纷飞,雪下得很大,为什么用一个 “紧” 字呀?
这位同学你来说:“紧”,①风力强,风中的雪花犹如一条绳子在拉紧,不是飘飘洒洒、随风飞舞的;②雪花大,自身的重力作用,不可能随意乱落,是一个方向直落在地面上、人身上,所以显得直、显得紧。
对,此时作者通过一个 “紧” 字说明了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大。
第三处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次写雪在 “紧” 字之前加了频率副词 “越”,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雪是越下越大,作者在这儿除了正面描写风雪,还用一些其他事物侧面写了风雪之大,大家再一次跳读,找出相关句子来。哦,这位同学你来说,你提取信息的能力真强,你说作者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来写风雪。首先是通过环境描写,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其次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盖的白布衫也 “早有五分湿了” 。吃酒时,林冲 “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那么作者写风雪仅仅是为了交代这种自然环境吗,请各小组讨论,关于风雪的描写还有什么作用?
(1)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 暗示情节: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 “紧” 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 “紧” 字,一方面,一语双关,既显示这场雪下得紧,又暗示恶势力对林冲的迫害;把感觉化为视觉来写,使人感受更亲切、强烈,给读者以想像的余地,既可想像出扬风搅雪的情景,又可想像出林冲即将临头的灾难。另一方面,写出了雪的稠密,铺天盖地而来,很有气势,既烘托出林冲这位落难英雄的困窘,又让人感觉到 “山雨欲来” 的气息。
(3) 推动发展: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林冲 —— 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他虽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但也决定了他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 “风雪” 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说收获:对风雪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是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 “神韵”,寥寥数语,却景中有情,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并且留下大片空间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课下,请同学写一个 800 字的短篇小说,要运用到环境描写。
-
上一篇
高中语文《陈情表》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