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逐字稿
环节一:激趣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老师刚一走进教室我就听到有同学说好香呀,大家都闻到了什么味道呀?
生:花的香气。生:桂花香。
师:哦,大家都闻出来了是花的香味,小明同学更具体,直接说出来了是桂花的香气,看来小明同学平时是个热爱生活的好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也是和桂花有关,叫《桂花雨》,桂花明明是植物,作者怎么称呼它为“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板书课题)
环节二:感知感知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这节课的预习工作,那现在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词语,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小红同学先举手了,那你来。
师:嗯,小红同学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老师送你一枝桂花。那这里有几个字的读音大家注意下,“缠”这个字是翘舌音,“浸”是前鼻音。那请同学们再来齐声读一下这几个词。
师:那这里有个词“纷纷”是什么意思?同桌你来说一下。
师:哦,是一个接一个、接二连三的意思。那你再来造个句子试一试。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工作做得都很认真字词是难不倒大家了。老师也送你一枝桂花。
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得时候思考一下,课文围绕“桂花雨”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语文课代表同学早早就把手举起来了,那你来说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桂花的香气,作者儿时摇桂花的快乐场景。
师:课代表同学总结得很全面,全文就讲了桂花的香气和作者童年摇桂花时的快乐场景。那既然题目为“桂花雨”,重点是不是主要讲了摇桂花的快乐,咱们给它总结“摇花乐”。
环节三:深入研读
师:那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咱们先来看看作者师如何描写桂花香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来,待会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师:小 A 先举手了,那你来说。
生: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得想起里。
师:小 A 同学找的真准确,分析的也很到位,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传播得很远,连几十家邻居甚至整个村子都能闻到。好,也送你一支桂花。
(板书 桂花香)
师:那作者描写桂花香的语句我们找到了,那摇桂花的乐趣文章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并分析是如何描写的?
生: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第一小组代表找的这句话当中有一个字用的比较好,对就是“缠”字,小作者是怎样缠的?你能来表演一下吗?这个“缠”字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盼望早点摇桂花。
师:第一小组同学分析得很准确,从缠着母亲问,能从侧面看出作者特别喜欢摇桂花,那大家尝试读一读这句话,一定要带着这种急切、迫不及待地心情。
生:帮着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第二小组同学找的是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地词语,但一个满心欢喜地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哪还有其他组同学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一小组同学找到的师描写作者语言的话,从作者的感叹, 并用几个感叹号,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真真切切的欢喜。
师:那这里作者为什么会说飘落下来的桂花像桂花雨呢?同情学们也摇一摇自己手里的桂花枝,桂花细小花瓣落在了我们的手上、脑袋上,是不是像下雨呀。那这个时候,我们和作者发出同样的感叹来吧,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 摇花乐) 环节四:总结升华
师:桂花的香气和摇花乐我们已经分析完了,那大家知不知道, 这篇文章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已经 44 岁了,而她 12 岁就离开了故乡, 为什么桂花的香气和摇桂花的快乐作者能记得这么清楚呢?
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大家都说是因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保有浓厚的思念之情,才会描写的这么细致,那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再来把课文齐读一遍吧!
(板书 思乡 念亲)
师:那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学会了很多生字词的用法。
生:知道了人物描写方式有侧面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环节五:布置作业
师:作者把小时候的童年趣事描写得这么有意思,相信大家小时候也有美好的回忆,那你们尝试着写一写,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师:另外,既然作者如此思念家乡的桂花树和摇桂花的欢乐场景, 那我们就根据课文描述,把这个童年趣事画下来送给作者好不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