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在讲新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国著名的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去法国访问,当时的一个记者就刁难他,问这样一个问题:“冯先生,贵国现在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难道你们就不怕自己变成资本主义吗?” 如果你是冯先生,你应该如何回答呢?冯骥才先生他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人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猪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这样机智的回答搏得了满堂的喝彩。其实这个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对这样一个问题,早在二十世纪 30 年代,我们的鲁迅先生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答案就是 “拿来主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孟子曾经说过 “读其诗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就是告诉我们读文章啊,要了解这个人,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同学去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呢?好,请你来介绍。说得很详细啊,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正在逐步加大,可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却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这种反动反共的政策,对外不断对帝国主义进行崇洋媚外,对内却加紧了对共产党的围剿。由此,在当时的文化界掀起了两股思潮,一个是崇洋媚外,一个是复古。国民党利用这种复古的思潮来抵制当时共产党内部实行的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而在我们的革命队伍当中,人们当时的思想也并不统一。基于这种思想混乱的局面,鲁迅先生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 “拿来主义” 。
下面请同学们再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然后用文章当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到底什么是 “拿来主义”。好,大家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告诉大家到底什么是 “拿来主义” 呢?好,请你说,是在文章当中的哪里啊,第几页?45 页上面的第一段,也就是这句。
我们来看这句话,“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文章当中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了什么是 “拿来主义”,就是除了 “送”,我们要交流,“送去” 之外,还有 “拿来”,这才叫交流啊。
那同学们,我们基于这句话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呢?分几个部分啊?两个部分。这个段落之前说的是什么呀?“送去”。段落之后呢,说的是 “拿来”。那么我们就先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说 “送去主义” 的。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作者是怎么样来论述 “送去主义” 的危害的呢?很好,举例子,他举了几个例子?三个。第一个例子是什么?古董,对不对?人家都是怎么来说的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的且不说吧,单是学艺上的东西,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我们文化历史很悠久,有很多古董啊,我们送去到巴黎。“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这个古董怎么样啊?有去无还。那我们说现在,其实我们和外国也在进行一个文化上的交流,我们也常常把我们的一些丝绸、一些画、一些古董拿出去展览。但这里提到的展览和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展览有什么不一样啊?很好,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交流和展览呀,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东西可以到国外去欣赏,然后呢,还会拿回来,国外的东西也会到我们这里来,然后再回去。可是当时的情形是我们珍贵的东西送出去之后怎么样啊?没有回来,也就是文章中说道,不知后事如何,这简直就是跟强盗一样,是不是?好,那么作者举了古董的例子。
还有没有接下来?请你来说,他说我们送了一批古董出去啊,然后又送了什么呀?几张古画儿和新画。这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说我们拿了几张画出去展览,那么从这句话当中,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意味呢?作者对于这些拿着画出去的人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这里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哈,我们把这句话变换一下呀,听一听有什么不同,“还有几位大师带着几张画儿啊到欧洲各国去展览,发扬我国的国粹”。仔细体味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到了点子上啊。我们看 “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同学们你能不能给老师做一个 “捧” 的动作?很好,“捧” 是用一只手还是两只手啊?双手。双手捧的位置比较高,是给谁呀?给你的长辈和你尊敬的人。这里边作者用了这样一个 “捧” 字啊,其实是不是刻画出了当时国民党所谓的文人对外国帝国主义这种极其的媚态呀?我们再看后面,“在欧洲各国挂过去”,我们的画不多,却一路都挂过去,体现了我们当时那些人的一个张扬的姿态。我们看作者运用这样两个词,一个 “捧” 一个 “挂”,体现出了对当时那些人的讽刺,讽刺他们这样崇洋媚外的姿态。
好,那除了新画和古话,后来我们就把什么送出去了呢?好,我们说古董送完了,画送完了,下面我们只能送什么呀?人啊,“把我们的梅兰芳博士送到苏联去,‘象征主义’,后面是‘欧洲传道’,再说了,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得是一点进步了”。这里作者真的认为是进步吗?我们看这篇文章。他说古董的时候,他说的是 “一批古董”,画的时候呢,是 “几张”,最后呢,是 “一个人”。可见我们送去总体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也就是我们送的东西有去无回,那么我们东西越来越少,那作者对于这种关系,这种做法是怎么样的呀?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所以这里他说了 “进步”,这是什么呀?是反语啊,用这样的一个词语来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讽刺作用。
那么我们送出去的很多东西,对于这种 “送去” 的这种做法,我们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接下来作者进行了一个阐述。作者是什么观念呀,说一说,这种做法一定是对我们的危害极大的,是不是啊?可是在下面的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明确地说到,我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做的危害是很大的?没有。作者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把你画的读出来,很好,第一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作者用 “丰富” 和 “大度” 来表示对于这种做法的看法,让我们看真的是丰富和大度吗?他用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尼采,举例子来说明。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只是想给别人而不想取得什么东西,这种做法怎么样啊?非常大度。可是这样大度的后果是怎么样呢?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怎么样?疯了,发了疯。好,那么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他是不是真的大度呀?不是。
我们再往下看,有人说啊,中国资源非常丰富啊,地下的煤能够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我们中国的这样一个资源,一国之力就能够供全世界用几百年,是不是非常丰富呀?就是因为我们这么丰富的资源,使得日本等一些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资源垂涎欲滴。虽然是这样丰富,虽然说几百年,可是几百年都会过去的,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结果一定是怎么样啊?亡国和灭族。作者是怎么说的最后一句啊,“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就是说我们的东西,如果都给外国送去之后,我们没有了,没有了我们怎么办?跪在地下跟外国帝国主义磕头,向他们来乞讨一点东西,这个东西是好的吗?不是,是人家用过的、剩下的,就是一点残羹冷炙。作者用了 “磕头”“讨” 和 “残羹冷炙”,这些词形象地刻画出了如果我们一直实行 “闭关主义” 和这个 “送去主义”,结果将是怎样啊?亡国灭族。作者鲁迅先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了我们送了古画儿,送了古董啊,还有人出去啊,结果是怎么样的呢,也告诉我们啦,必然是亡国灭族。那么由此我们知道 “送去主义” 行不得,我们应该怎么样?拿来。实行 “拿来主义”。
那么刚才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了 “送去主义”,作者是如何表现 “送去主义” 的,以及他的一些语言风格。老师还有这样一个疑问,作者在说这个 “送去主义” 之前呀,还提到了什么呀?“闭关主义”。作者在论述 “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先说 “闭关主义” 和 “送去主义” 呢,你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他说是时间顺序。对,我们看啊,作者提出 “拿来主义” 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思潮,那么我们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呀?清朝奉行的 “闭关主义”,我们盲目地自大,认为我们是大国,所以我们不与外国进行交往,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样?我们落后,我们在世界各国当中处于了一个落后的地位。因此我们落后,当 “闭关主义” 不行以后啊,我们大门被外国帝国主义打开了以后,那么我们处于劣势,所以当时很多人啊,完全盲目地崇拜外国,完全地把我们的东西送出去,讨好人家,也就是 “送去主义”。那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对的,之后作者就顺势地提出来了 “拿来主义”。这就是论述当中,我们常说的 “先破后立”。这就是作者在论述这个 “拿来主义” 采用的这样一个论述的形式。那到底什么是 “拿来主义” 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 “拿来主义” 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章,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分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
上一篇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 (其一)》逐字稿 -
下一篇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逐字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