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面试逐字稿 高中政治面试逐字稿 正文内容

高中政治《社会历史的发展》逐字稿

zhuzigao 2025-03-05 08:03:11 高中政治面试逐字稿 0

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不同于自然界,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师:马克思说:“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从马克思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物质资料的生产

师总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生: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师: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很到位,那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由三个小组分别展示成果。

小组 1: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小组 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小组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师总结:每一个小组都表现得很棒。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哲学道理?

生: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师: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真棒。那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由三个小组分别展示成果。

小组 4: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小组 5: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小组 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师总结:各个小组都阐述的很清楚,条例清晰。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发现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大家齐读一下。 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师:一个社会的发展进入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处在什么历史方位,并不是单纯的主观判定,而是对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重大变化、基本趋势、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

生: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

师总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预见,这就是 “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和丰富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师:最近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首先表现的是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矛盾的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所有制本身。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追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洼地,于是美国制造业不断转移到中国等地,导致美国制造业地带沦为 “铁锈地带”,大量美国工人丧失就业岗位。这也激起了美国的民粹主义浪潮,但被少数美国政客利用,把美国工人的失业归咎为 “中国制造” 的外因,而没有看到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内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于是,美国通过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试图转移国内的两极分化矛盾。这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通过根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

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师总结: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的进步。就像一些如美国一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比以往任何私有制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不断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生产和国民经济周期性地发生衰退和各种危机,以及经济垄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用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是客观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中国逐步从中低端制造业开始向高科技制造业进军,美国一些精英错误地认识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必将打破美国高科技企业独享超额利润的垄断格局,所以他们必须狙击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因此,中国的生产力进步引发了美国从精英到民众的反华民粹情绪,成为美国所谓的 “战略对手”,给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使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有效应对这种大变局,就要加快发展生产力。那我们中国是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

生: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师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既要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作业布置:邓小平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请运用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微信二维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