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先请同学们阅读这一则寓言,我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节,一位同学扮演哲学家,一位同学扮演船夫,一位同学读旁白。有没有自愿的同学?
好,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表演结束。同学们都笑得很开心,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其实是一则是批判西方经院主义哲学只重视经院理论的寓言,告诉我们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好的,我们现在来了解了一下实践。
认识与实践
师: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 “镜子”、不断绘制 “自画像” 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 “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等重要的问题。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 “如何为自己画好 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请同学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对自己外貌的认识,“镜子” 是什么?对自己性格个性的认识,“镜子” 是什么?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识,“镜子” 是什么?对自己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认识,“镜子” 是什么?
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照镜子、看照片,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特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他人反馈,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个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中的表现以及他人评价,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综合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国家需求的分析判断以及古圣先贤、历代名人的亲身经历和至理名言,还有师长教诲,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所有这些认识中,我们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自我认识的客体。
师:以上四个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生:第一个方面关于外貌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其他三个方面的认识是理性认识。
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在课本上找到并划出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实践的基本形式。待会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来回答。有没有自愿举手回答的同学,好的,请回答,大家找的很认真,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这三部分。
首先是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中人们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对象,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性活动是性质。这样我们就掌握了实践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了。来,大家来看两幅图,一幅是农民播种的实践,一幅是教师讲课的实践,图中哪些是实践主体?
生:是农民和老师。
师:哪些是实践对象呢?
生:是土地和学生。
师:哪些又是实践手段呢?
生:是耕地的犁和教课的黑板。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来辨别一下哪些是实践活动。请几位同学来辨别一下,举手抢答。好,请。回答第一题,嗯,那为什么不是实践活动呢?主体必须是人们,人类,回答很正确,请坐;第二题,请坐;第三题、请坐;第四题,嗯,对象必须是客观世界。请坐;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好的,看来大家对实践的含义已经掌握了。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分别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大家看看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一幅图是建立的三峡大坝;第二幅是新中国成立;这最后一幅是科学实验实践。其实很好记的,一个是改造自然的实践,一个是改造社会的实践,一个是实验的实践。 嗯,现在我们想想刚才找到的实践的特点有哪三点。①首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大家看看这幅示意图,实践的三个构成要素都是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也受物质作用和运动规律制约而具有客观性。所以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其实很好理解的,这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实践的第二个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原因是实践主体也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同学们阅读一下屏幕上资本论的节选片段,思考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肖维你来说说。嗯,重点差不多都答到来了,请坐。这些都说明了人的实践是具有主观能性特点的。那么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怎么理解呢?
大家来看看嫦娥一号发射背后一系列工作人员,有总设计师,有首席科学家,有总指挥等等,当然不仅是航天事业,在社会实践中,每件事每一工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社会集体的力量,因此实践具有社会性;在农业生产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古代的青铜铁具,再到现在的机械化无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就是实践历史性的表现,因此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类从事实践活动从来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历史,人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样我们就清楚的知道了,实践的三个特点,来一起说出来,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好的,大家在心里默记一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接下来大家这一家子,小孩要去游泳,爸爸说:不会游泳怎能下水;妈妈说: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呢。你赞同谁的观点呢?请同学们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好的,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嗯,是的,妈妈的观点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正得认识。那么实践到底和认识的关系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学习第二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看视频《敢医敢言,生命至上 - 钟南山》钟南山说:“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 这句话说明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无论是天文学,孙子兵法,还是邓小平理论或者是科学理论,无一不是来源于实践,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但是这里有两个争论的观点,是什么呢?一个观点认为、另一个观点认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到底哪一个观点正确。看来打家都讨论的很激烈,现在请各组代表举手表达本组的观点,大家要记住,其实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不过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一是间接经验,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
师:同学们现在很关心病毒疫苗,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有望率先冲过大规模接种 “终点线” 的 4 款新冠病毒疫苗,分别是: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目前已在中东、南美多个国家获批开展 Ⅲ 期临床试验,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均良好,有望在年底前上市。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正在南美、东南亚几个国家稳步推进 Ⅲ 期临床试验。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也正在有序推进国际 Ⅲ 期临床试验。是什么推动了新冠疫苗的研发?
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疫苗是否安全有效,谁说了算?为什么?
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师: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我们为什么不断科研攻关研究新冠肺炎疫苗?
生:为了攻克病毒。
师: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就如发展疫苗,最终也是为了攻克病毒。
师总结:我们总结一下本课的知识结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包括两个目题,一个是实践及其特点,一个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看一下板书上面包括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下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以及目的和归宿。